学渣妈妈深夜忏悔:把孩子养成仇人后,我才明白有问题的不是孩子
作者:主创团·瑾山月
我朋友杨阳,学渣是妈妈明白省重点的高二老师。
前几天见面,深夜兰州市某某国际贸易制造厂听她说起了儿子的忏悔仇人事。
她儿子读初二,把孩不孩不到一年就要中考了。养成有问
为了有个好成绩,学渣杨阳准备带儿子冲刺一年。妈妈明白
她使尽浑身解数,深夜拿出写教案的忏悔仇人劲头,一刻也不敢懈怠。把孩不孩
在她急火猛攻下,养成有问孩子倒是学渣配合了几天,可很快就撂挑子不干了。妈妈明白
还冲着她大呼小叫地说:“喜欢学习你自己学,深夜逼我干什么,把我逼死了,你就开心了!”
听孩子说这话,杨阳先是被吓到了,而后又开始生闷气,一会怪老公不管孩子,一会怪自己没本事。
总之,为了学习这点事,一家子心里都不好受。
我劝她说,家是讲究磁场的,家里的兰州市某某国际贸易制造厂每个人都是能量接收器。
尤其是孩子,长期待在压抑的环境中,身心会有很大的问题。
一个家最大的悲哀
是没有人可以做自己
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说,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思维模式。
一种叫“联结思维”,即我跟你沟通,我们相爱、合作,彼此认可。
另一种叫“排序思维”,就是非要比谁更正确,结果总是自己对,便要求别人听自己的。
朋友杨阳,曾和我仔细分析过。
她能成为矛盾的制造者,一个很关键的原因,就是觉得大家都该向她看齐。
她一路从小县城考学出来,而后拿下教师资格证,成为高中的在编老师。
在她的认知里,人必须努力,“卷”才是正常的生存状态,躺平只能被社会淘汰。
所以,当她看到老公下班后不思进取地打游戏,就忍不住发火;
看见儿子快考试了还去踢球,就很扫兴地制止,还一顿数落。
而这种事多了,不免引发矛盾,性格强势的她,又总能把老公和儿子说得哑口无言。
到最后,她是赢了,但老公和儿子的心却离她越来越远。
一次,她老公实在受不了,就抱怨说:
“待在家里,感觉比上班还累,要小心翼翼地看你脸色,什么也不敢做。”
而孩子呢,更是硬着头皮学习,放弃了自己的所有爱好。
说实话,我挺同情这家人的,没人故意找碴,可就是活得拧巴。
虽然杨阳是我的朋友,但我也得承认,她是那种典型的“家庭内耗制造者”。
待在她这样的人身边,每天都像活在雷区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
为什么越是亲密的人,越容易互相伤害呢?
美国咨询师罗兰·弥勒,就为解答这个问题做了长达25年的研究。
最终他发现,一切矛盾,源自对家人的高期待。
希望对方变成理想中的样子,要求对方“完全正确”地做事,家庭矛盾多半起源于此。
改造伴侣,大抵落得失望;强求孩子,注定两败俱伤,而我们自己也变得不近人情。
到最后,整个家里,所有人都很难轻松地做自己。
只有降低期待,先调整好自己,才能与家人好好相处。
否则,等待我们的,只能是无休止的纷争和追悔莫及的结局。
强行安排孩子
很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
前几天,有位博主的分享,令我很触动。
她是那种标准的“精英体质”,每天都过得很自律。
后来,儿子出生了,她便计划着把孩子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“强者”。
她按年、按月、按天地给孩子制定计划,要求他遵照执行。
她本以为,如此培养下,孩子必定会出人头地。
但结果却令人很意外,儿子的成绩在高一后竟落到了班级下游。
于是某天,她便向单位请了假,早早回家帮孩子梳理一下考试情况。
结果一进家门,竟看见老公正带着儿子打游戏。
那一刻,她怒火攻心,朝着老公吼道:“你知道你儿子考了第几名吗?还有脸玩游戏!”
老公慌忙分辩说:“孩子回来就哭了,他知道错了,我带他玩一会,也是安慰安慰他。”
博主刚要怼回去,儿子“蹭”一下站起来,气呼呼地冲到她面前说:
“不要骂我爸,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,你是最坏的妈妈,我恨你!”
一听这话,博主终于崩溃了,她为了孩子操了多少心,没想到竟换来儿子的仇视。
李玫瑾教授就曾分析说,父母养育的方式不对,很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。
尤其是以下四个“强行”误区,踩中一个,就会出现问题。
误区一——强行控制
作家梭罗曾说:
“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,而是独立的个体,他们有权拥有自己的梦想和选择。”
我们不能塑造一个完全符合自己期望的孩子。
要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,允许他们合理地安排生活。
否则,被束缚下产生的抵触情绪,会在某一刻像火山爆发一样,灼伤所有人。
误区二——强行比较
盲目地拿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比较,传递给孩子的,是他很差劲很失败。
而这种负面评价,会让孩子满腹委屈,渐渐地戾气爆棚,难以遏制。
误区三——强行发怒
为了让孩子听话,有些父母喜欢用“发火”的方式。
一旦这样,孩子会把父母的坏情绪全部内化为愤怒。
等再也扛不住的时候,怒火就会以一种更猛烈的方式倾泻出来。
误区四——强行说教
每当与孩子发生矛盾,我们总是急着批评指正,根本不给孩子诉说的机会。
争吵之下,孩子往往变得很急躁,会夸张自己的不满,说一些伤人的话。
李玫瑾教授在《心理抚养》中提到:
“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,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。”
父母子女一场,别因为各种强行的安排,坏了彼此的情分。
想要成全孩子
就要让花成花,让树成树
纪录片《零零后》里,有个叫于锡坤的男孩,喜欢科学实验,梦想是当个科学家。
他喜欢一个人专注而认真地钻研,也很擅长动手创作。
可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孩子,在妈妈眼里却很失败。
妈妈希望他成为学霸,就把于锡坤送进各种辅导班。
但因为不爱好也不擅长,文化课的成绩还是上不去。
最后,这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,就在妈妈的否定下,变得郁郁寡欢。
我很心疼于锡坤,但也理解妈妈,毕竟教育内卷的事实前,成绩代表了前途。
然而,心理学上却有个著名的“双生子爬梯实验”,证明这种担忧根本没必要。
实验中,孩子A比孩子B多练习了7周,训练时间也是B的三倍。
可当到了第56周时,两个孩子爬楼梯的水平,竟然惊人的一致。
这说明,孩子的成长有快有慢,路径也各有不同。
但只要顺应他们的个性,每个孩子都不会被社会抛弃。
我们要做的,是收起担心,稳住心态,怀揣着信任,给孩子慢慢来的机会。
看过一篇报道,是关于“汽修女孩”古慧晶的。
这姑娘从小喜欢汽车,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。
初中毕业后,她因为成绩不好,进入职校读汽修专业。
之后她每天早出晚归,沉迷于排除汽车故障、拆装发电机、四轮定位等等。
最后还凭借着一股韧劲和热爱,获得广东省汽车机电维修赛一等奖。
古慧晶说:
“人生出彩的方式多种多样,不一定是用学习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,为自己的爱好努力的人也同样值得被人认可。”
世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,只有看不见孩子优点的父母。
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塑造孩子,要接纳和支持孩子的选择。
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。
帮助孩子找到他的树枝,他就能一飞冲天,飞向他的山峰。
若想成全孩子,不是把他养成世界上的另一个你。
而是,让花成花让树成树,让小草成长为一片翠绿。
听过这么一句话,觉得很有道理。
“在教育的过程中,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,孩子还特别痛苦,那一定是方法错了。”
孩子的问题,本质上都是父母的问题,是家庭内部出了差错。
教育,不是孩子的功课,而是父母的修行。
教育家克鲁普斯卡亚说:“对双亲来说,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。”
当我们不再焦虑,不再控制,不再强行将自己的意志施加在家庭之上,家才会成为我们避风的港湾,才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肥沃土壤。
与朋友们共勉。
相关文章: